12月15日,浙江省生态环境厅举办浙江省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实施方案及典型案例新闻发布会。从会上获悉,作为全国首个减污降碳协同创意区,浙江将在“十四五”期间打造出20个创新城市、50个创意园区,建设200个标杆项目。
会上,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王以淼讲解了《浙江省减污降碳协同创意区建设实施方案》(下称《方案》)的有关情况,并分享了首批五个减污降碳典型案例。
其讲解,《方案》具体了浙江“十四五”和到2030年的主要目标,明确提出加强源头防控、前进大气污染防治协同控制、前进水环境管理协同控制、推进固废污染防治协同控制、专责维护修复和扩容增汇、积极开展模式创新、创新政策制度、提升协同能力等8个方面内容。
在推动重点领域协同减排路径创新方面,《方案》提出到2025年,实现活性炭集中搜集再生体系仅有覆盖,60%的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建成清新园区,打造出60个工业源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掌控标杆项目等标志性成果,打造出城镇“污水零直排区”仅有覆盖面积、1000家低碳生态农场和60个水环境管理与温室气体减排协同标杆项目等标志性成果,打造设区市“无废城市”建设仅有覆盖、沿海设区市“海洋云仓”仅有推展和80个固废污染防治协同控制标杆项目等标志性成果。
在加强减污降碳协同制度创意方面,浙江具体要将温室气体管控要求统筹带入环境管理全过程以及水利、治气、治土、清废等全要素中。推展丽水市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安吉县竹林碳汇交易、椒江区大陈岛海洋蓝碳交易等试点建设,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探索创建该省统一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和消费,创建绿色消费激励和回馈机制;完善环境信用评价和绿色金融联动机制。
在探索多层级减污降碳协同模式创新方面,《方案》明确提出,要聚焦现代化国际大城市、工业型城市、数字经济型城市和生态良好型城市等4大城市类型创新模式,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基本公共服务、生产生活各领域;聚集石化、化工、纺织印染、纺织等八大类重点产业园区,积极探索符合园区特点的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模式,促进资源能源的集约节约高效循环利用,提高基础设施绿色低碳水平;聚焦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环境治理绩效提升空间大的重点行业,推动一批企业积极开展减污叛碳协同创意行动,探寻多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技术工艺,打造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标杆项目。
王以淼回应,前期,浙江充分发挥基层积极性和创造力,推进18个减污降碳协同试点、26个标杆项目建设,因地制宜探索减污叛碳协同技术突破、管理优化、制度创新,打造出了杭州市余杭区、嘉兴市嘉兴港区、绍兴市上虞经开区、义乌市赤岸县、丽水市青田县首批五个减污叛碳协同典型案例,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展的经验借鉴和实践示范。
下一步,浙江省将全面落实《方案》各项任务措施,减缓减污降碳协同制度创意、模式创新、能力提升,“十四五”期间打造出20个创意城市、50个创意园区,建设200个标杆项目,构建减污降碳协同制度体系。